当前位置: 首页» 鞍师新闻» 我校邀请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徐同仁教授作专题学术报告

鞍师新闻

我校邀请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徐同仁教授作专题学术报告

11月14日,我校邀请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徐同仁教授作题为“地表水热碳通量的智能监测与数据融合”的前沿学术报告。校党委常委、校务委员王晓春出席报告会,相关学院数百名师生到场聆听。


42235de397d047b2926200a6b9c46131.png


徐同仁,北京师范大学与美国马里兰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高原气象》杂志的青年编委等,2016年入选科技部遥感青年创新资助计划。主要从事生态环境要素智能监测、数据融合与同化等方面的研究,在地球科学领域顶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测绘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地理信息科技进步特等奖等多个奖项。


b3144ee0151e439aa62d5410a94929ba.png


徐同仁教授从全球气候变化与“碳中和”的重大背景切入,系统阐述了精确监测地表水、热、碳通量的科学意义与现实紧迫性。他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多源数据同化智能监测技术的前沿进展,并重点剖析了如何利用人工智能与数据同化算法对这些多源、多尺度的观测数据进行高效融合,以生成更精确、连续的全球通量产品。徐教授通过海河流域冬小麦的案例,展示了其团队如何利用数据融合技术,在流域尺度和全球尺度上揭示水热碳循环的相互作用规律。整场报告逻辑严谨、内容前沿,将深奥的理论与前沿技术紧密结合,极大地拓宽了师生的学术视野。在互动环节,与会师生围绕“人工智能模型在通量估算中的不确定性”、“不同遥感数据源的优劣与协同”等问题踊跃提问,徐教授逐一进行了细致解答,现场交流热烈,气氛活跃。


本次学术报告紧扣国际前沿,信息丰富、创新性强,加深了我校师生对地表过程遥感研究的理解,也为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新思路与方法。报告会的成功举办,促进了我校与北京师范大学的学术交流,对推动我校地理科学等相关学科建设与高水平科研人才培养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