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师新闻
鞍师的骄傲 | 校友刘世壹全国青创赛斩获双奖!
近日,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创新成果大赛在华中师范大学圆满落幕。我校1996届物理专业校友刘世壹凭借科教制作作品《看得见的声音》,斩获大赛二等奖及中鸣科学奖专项奖,获颁奖金1000元及教学机器人一套,成为本次赛事辽宁省唯一获得双奖的参赛选手。


刘世壹,中共党员,1996年毕业于鞍山师范学院物理系,现任岫岩满族自治县偏岭镇中学物理教师、科技辅导员,县政协委员、科协常委。从教以来,他深耕教育一线,先后获评辽宁省十佳科技教师、辽宁省自制教具能手、鞍山市最美教师、鞍山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多项荣誉。

这份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创新能力的肯定,更是鞍山师范学院育人成果的生动写照。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用实绩书写教育担当、默默奉献乡村教育的“燃灯者”校友,聆听他潜心钻研、助力乡村孩子拥抱科学梦想的故事。
从零开始,
做乡村科技教育的“拓荒者”
1996年,刘世壹从鞍山师范学院毕业,毅然选择扎根岫岩满族自治县偏岭镇中学,成为一名乡村物理教师。面对乡村科技教育资源匮乏的困境,他以“拓荒者”的姿态开启了长达29年的教育创新之路。
工作伊始,他敏锐捕捉到孩子们眼中对科技的好奇与渴望,主动扛起科技课教学重任——自编专属教材、自掏腰包购置仪器工具与电子元件,亲手为乡村孩子搭建起第一间“科技课堂”。从此,偏岭镇中学的孩子们有了属于自己的科技课,踏上了科技启蒙之路。课堂上,他不仅传授科学知识、涵养学生科学素养,更着力培养创新思维,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学生们在全国、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屡创佳绩,一步步走向更广阔的科学舞台。
科技课是坚守与奉献,物理课则是他深耕的主场。为让乡村孩子享有与城市同等质量的教育,刘世壹潜心教研、精进教法,自投资金自制、革新教具学具。实用的教具搭配科学教法,大幅提升课堂效率,成功践行零作业教育模式,回归教育本真。他倡导“做中学、玩中学”,让学生在实践中轻松掌握知识,同步提升动手能力、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春风化雨终有果,他的物理课多次在省、市教学赛事中获奖,自制教具作品也屡屡在国家、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自制教具大赛中获奖,其中荣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教师组银牌两块。

29年坚守,
做乡村教育大爱的“践行者”
资金短缺是农村科技教育的痛点,为筹措经费,刘世壹主动上门帮村民维修家电积攒辛苦钱;为节省开支,他从不在学校食堂就餐,赴沈阳采购材料时自带干粮、在火车站候车大厅过夜成常态,甚至时常贴补工资投入教育。29年来,他个人累计投入近25万元,一步步建起了“教具研究工作室”和“科学创新实验室”,让乡村孩子也能平等地接触前沿科技,拥抱科学梦想。
秉持推动岫岩科技教育均衡发展的初心,刘世壹还义务兼任岫岩实验小学、岫岩一中、岫岩高中课外科技辅导员,毫无保留分享教学经验。在其悉心点拨下,三所学校均有学生斩获辽宁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让科技之光照亮更多学子前行路。
身边同事多已换上轿车,刘世壹却始终骑着旧自行车,披星戴月、努力前行,但是因为心中有爱,他幸福着、快乐着!“我不在乎别人的目光,我最幸福的事是我的学生有了成绩和进步。”在2023年接受鞍山电视台记者专访时,他这样说道,“我们教育人始终坚守一个初心使命就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我们教育人还坚守一个理想信念就是为了孩子们的终身发展和一生幸福奠基!”朴实话语里,满是教育者的赤诚。

初心如磐,做鞍师精神的“传承者”
教育是点燃一盏灯,而非填满一桶水。刘世壹以科技为火种,照亮乡村孩子的成长之路,29年深耕不辍,生动诠释了鞍山师范学院“博雅兼上,知行合一”的校训精神。他的奋斗历程,不仅是个人的逐梦史诗,更彰显了鞍师人扎根基层、服务社会的使命担当,为后辈学子树立榜样。
从青丝到白发,从普通教师到科技教育的领军人,刘世壹校友用他最美好的29年时光,告诉我们:教育的真谛,永远在于用热爱与坚守,为每一个平凡的梦想,插上飞翔的翅膀。
他是乡村教育的“燃灯者”,是鞍师的骄傲。
让我们一起,为刘世壹校友点赞!

